黄金基础

黄金的历史地位

2016/6/15 16:19:00 来源:互联网 浏览:1268

  黄金作为货币具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在这几千年里,黄金的货币地位也不断的发生改变,纵观世界黄金的使用历史不难看出,在金融衍生品和信用货币集中使用以前,黄金一直都是作为本位货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中使用并储存。

  一,古典金本位时期

  金币本位制的下的黄金,是国际贸易中的主体。所谓的金币本位制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币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币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黄金作为世界性的交易媒介和财富计量标准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之前对黄金的使用并不能构成完整的金本位制,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黄金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价值功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后黄金的金本位制金融制度逐渐确立,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才在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

  金本位首先诞生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欧洲国家,在1717年英国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到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在制度上给予确定,成为英国货币制度的基础,至十九世纪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宣布施行了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用黄金来规定所发行货币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形成一定的比价关系;

  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砖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砖;

  ③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

  ④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

  从以上这些内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等三大特点。而正是由从以上这些内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等三大特点。而正是由于这三大特点使得国际的汇率可以自由调节,从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全世界共有59个国家实行过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虽时有间断,但大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20年代。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国家实行”金币本位制“长达二百多年,有的国家仅有几十年的“金币本位制”,而中国一直没有施行过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与控制,使金币的自由铸造、所发行纸币与金币之间的自由兑换制度受到严重冲击,黄金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输入输出受到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猛烈增加,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金币与纸币之间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这些行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进而进入到金本位的下一时期

  二,改良金本位时期

  所谓的改良金本位制也可以称为畸形金本位制度,诞生于金币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指的就是金币本位制之后产生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畸形的金本位制度。这两种金本位制度都是一种残缺不完整的金本位制度。而这两种本位制度的确立,是以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为开始。

  1,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是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又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块。金块本位制以黄金作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价值符号(银行券)作为流通手段。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银行券)代替,银行券可以在一定数额上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但在金块本位制度下,金币的铸造和流通以及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已被禁止,黄金已不可能发挥自动调节货币供求和稳定汇率的作用,从而使金块本位制失去了稳定的基础。

  金块本位制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准备战争,加紧对国内外黄金的掠夺以及银行券的大量发行,使金币本位制运转机制受到破坏。 战后,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中,货币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许多国家呼吁恢复金币本位制,但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无力恢复金币本位制。所以出于对本国经济的考虑,资本主义各国开始采用金块本位制。这时的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相等于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合1700英镑),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2,金汇兑本位制

  而金汇兑本位制则是对上述两种金本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既该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实际上,它是一种带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金融市场危机对于银行产生了巨大的支付压力,继而许多银行破产倒闭,一些国家先后放弃金块本位制,进而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对货币只规定法定含金量,禁止金币的铸造和流通。国内实行纸币流通,纸币不能与黄金兑换,而只能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本国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汇价,以存放外汇资产作为准备金,以备随时出售外汇。

  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国家虽规定了货币的含金量,但流通中的货币是不能与黄金保持兑换的纸币,黄金已不能发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使货币流通失去了调节机制和稳定的基础,从而削弱了货币制度的稳定性。因为,如果纸币流通量超过了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就会发生货币贬值。假如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发行纸币,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的国家,其货币与某大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其对外贸易和金融政策又必然受到与之相联系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控制。所以金汇兑本位 制的实行,标志了纯粹的金本位制的崩溃,一种新的本位制度开始实施。

  3,黄金的非货币化时期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全球数十个国家都卷入其中,但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人们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发现,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美国发了战争财,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美国。

  1944年5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各方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而黄金只是作为货币发行准备和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和最后的支付手段,黄金从原来的实际货币慢慢的去货币化。并且美元成了主要的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而在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的《牙买加协议》及两年后对协议的修改方案,正式确定了黄金非货币化。

  4,黄金的再货币化时期

  20世纪60年代,由于自由市场对于黄金用来制造首饰和投资的需求增加,加之美国经济处于长期“滞涨”状态,美元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由于陷入越战泥潭,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出现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期战后的欧洲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各国都因为经济复苏财富增长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美元。由于美国引发的通货膨胀,各国政府和市场力量都预期美元即将大幅贬值,为了资产保值黄金就成了最好选择,于是各国为了避险美元危机和财富保值需求而纷纷抛出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政府承诺的美元同黄金的固定兑换率日益难以维持。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60%以上。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金价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的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根据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劣币会驱逐良币占领市场。所以在经济发展时期,黄金逐步非货币化,流通领域充斥的是以国家信用为发行基础的法定货币。但是,这种货币本身并不存在价值,一旦有经济大危机或者是社会经济萧条,则会发生良币驱逐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
在线客服系统